火博登陆平台党委宣传部、新闻中心主办

校报精读:夺冠路上 他们哭着笑了(图)

来源: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:2010-06-17

    近日,火博(中国)代表队在浙江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喜报连连。在刚结束的羽毛球和网球比赛中,羽毛球队夺得专业组团体总分第一名,男子团体、女子团体第二名的成绩,并获1金3银1铜;网球队则夺得女子团体冠军、女子单打冠军和女子双打第三名的好成绩。本期,记者将向读者们揭秘这两支团队从组建、成长到蜕变的不平凡经历。

网球:“小米加步枪”的气势

    火博(中国)网球队成立于2004年,最初有队员5名左右。在没有经验、经费、场地器材等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,时任体育学院院长徐宏伟老师带领球队踏上了艰难的探索之路,并在2006年第一届省大学生网球锦标赛中取得了女单第三名的成绩。

教练杜道理(左一)与网球队员

    2007年,网球教练杜道理来到火博(中国)接手网球队。虽然那时的网球队具有一定的基础,但要想跟强队较量,在人员、硬件和经验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。为了扩大网球队的阵容,杜道理教练先把有兴趣的同学都拉进来,带动整体氛围,再慢慢从中挑选可造之才。当时选的队员就包括后来取得不错成绩的钮勤勤、陈旭等。

    网球训练场地的一些硬件设施不符合比赛标准,队员们就自己动手改造。比如训练场地的网柱高度不够,与标准场地相比低了几十公分,大家就找来竹子、木头,还有铝合金等材料,把网柱添得和标准高度一样。他们还一起集资买训练用球,一起对抗大风严寒。为了能和兄弟高校切磋球技,大家就主动自费到嘉兴、杭州等地参加比赛,也因此在生活上出现了拮据。“每当这时,大家就会自觉地尽量省着点花,当然有时也会向父母申请‘训练资金’,而每当这时父母也总是会非常支持。”队长钮勤勤说。缺乏经验,杜教练就同队员一起摸石头过河,反复尝试、反复改进。平时训练时,杜教练经常与队员进行切磋,为了制造压力营造比赛氛围,还经常提议打“晚饭杯”,并自掏腰包照料队员的饮食起居。就这样,网球队慢慢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模式。

女单冠军钮勤勤

    杜教练经常用八路军“小米加步枪”的精神来鼓励队员,他让大家都坚信,艰苦条件下成长的队伍是能打硬仗的队伍。队员们的进步显而易见,在湖州市的比赛中,湖州的“网球元老”们已经不得不让位于火博(中国)队员。在第三届和第四届大学生网球锦标赛中,网球队更是保持了女单冠军、女双亚军等的良好成绩。

    经过5年多探索,网球队逐步发展壮大。公体(甲组)和体育专业(丙组)两支队伍均日趋成熟,在训队员有30名左右。由于队员数量的增加与教练精力的有限形成了较大矛盾,教练将队员分成3个层次。教练主带第一层次,第一层次队员带中间层次,中间层次带新人。老队员们认真负责,在保证自身训练同时,耐心地帮助新队员成长,帮教练解决了重大难题。

    杜道理教练还告诉记者:“虽然我们的硬件比不上人家,但我总是教育队员要在气势上胜过人家,要想赢得比赛,就要有必胜的霸气。”就像在这次女子双打四进二比赛中,火博(中国)派出的钮勤勤和陈旭两人先前状态并不佳,而这时的教练和队员们都鼓起劲来,给两位选手加油打气。她们每赢一个球,场下就响亮地爆出一声“漂亮!”赛后钮勤勤回忆说:“当时真的很感动,我们一起外出比赛,代表的就是学校的荣誉,那种团结一致的精神是空前强烈的。”

    正是有了这种士气,网球队在比赛中,力克强手,夺得女子团体比赛冠军。这也是火博(中国)网球队取得的第一个团体冠军。球队还被评为“体育道德风尚奖”运动队,杜道理老师被评为“体育道德风尚奖”教练员,很好地宣传了火博(中国)的形象。

(学生记者:杭星)

羽毛球:从全军覆没到独占鳌头

    “这是一群热爱羽毛球的疯子。”在唐念教练的眼中,这支团队能取得优异成绩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队员们对羽毛球这一项目有着几近痴狂的热爱。2008年,唐教练作为一名优秀教练来到火博(中国),并开始组建校羽毛球队。球队组建之初水平很低,2009年,第一次参加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时全军覆没。

羽毛球队员训练中

    尽管成绩不佳,但是大家也看到了希望,认识到自身的不足。为了不断提高训练水平,教练陪着队员卧薪尝胆,刻苦训练。训练从以前的一周2次增加到一周5次,周六周日不休息。

    在训练强度最大的时候,每一次训练下来队员们都累得不想动弹,甚至有同学一训练就呕吐。尽管如此,这支球队的每一位队员都非常刻苦,一直用坚强的意志力坚持着训练。有一次晚上,唐教练和队员训练归来,大家都身心疲惫,谁都想休息一天。碰巧外面下雨,唐教练打算让大家第二天休息,可是却有队员提出“异议”:“教练,要坚持啊!”“当时的我特别感动,当我这个教练都想偷偷懒时,队员们却仍旧疯狂地训练,丝毫不松懈。这种坚持是很需要毅力的,这也支撑着我和他们一起坚持下去。”队员们的努力对唐教练有很大的触动。

教练唐念(右一)与羽毛球队员

    在训练技术的同时,他们还注重战术、临场发挥和体能的全面提高。为了增强队员的体能,球队去请教田径方面的专业老师,使日常训练更科学。为了克服经费困难,队员们自费参加省市内的各大业余比赛,与各俱乐部、各兄弟院校进行切磋。经过一年的努力,队员们不仅热爱上羽毛球,而且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。

    作为浙江省大学生最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,在第十三届大学生运动会上,13名队员面对的是省内高校53支球队,近600名羽毛球好手。相比于2009年第一次参赛时的忐忑不安,这次的队员们经过一年的磨砺,每个人都信心满怀,但备战的艰辛还是让他们不得不承认“很艰难”。获得男子双打冠军的吴云佳和鲍顺成因为即将毕业,两个人在兼顾训练的同时还要找工作,后来两人都在一家公司做起了羽毛球教练。于是他们的训练都要赶在下班之后,每天坚持训练到晚上11点半。

    可能由于平时休息不够,再加上比赛中体能消耗过大,第一天比赛,鲍顺成就开始拉肚子,但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,他四天比赛中一直偷偷隐瞒着、坚持着。“他们在运动场上都有着很好的集体意识,后来听说这个事情,我还真有些不忍心。”唐教练谈起自己的弟子,如数家珍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男子双打决赛中,两支队伍都来自火博(中国),使整个赛场刮起了一阵湖师院“旋风”,引来很多学校队员的观看,这让每个湖师院人都备感骄傲和自豪。

(学生记者:郑美玲)